《资治通鉴》第七十二卷 魏纪四
曹魏·魏明帝青龙二年(甲寅,公元234年)
【原文】亮遣使者至懿军,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,不问戎事。使者对曰:“诸葛公夙兴夜,罚二十以上,皆亲览焉;所啖食不至九升。”懿告人曰:“诸葛孔明食少事烦,其能久乎!”
【译文】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,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、饮食和办事多少,不打听军事情况,使者答道:“诸葛公早起晚睡,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,都亲自披阅;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。”司马懿告诉人说:“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,他还能活多久呢!”
【解析】上面这段材料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有,但在《三国志》中没有,可能是司马光在编写《资治通鉴》过程中从其他地方看到,认为很有教育意义,于是也放在了《资治通鉴》中。
直接看上面材料,传递意思很明白,作为人主亦或者领导不要把事情都压在自己手中,要学会给下面布置任务,不然自己要会累死。
当然,这个只是第一层意思,一种角度而已。
再仔细品味上面的材料,你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。
为什么面对诸葛亮派遣的使者,司马懿会突然问着诸葛亮的饮食睡眠。
当然不是关心诸葛亮,而是从另个层面和维度去了解诸葛亮。
这个了解分为三个方面,性格、行事作风、战略战术松紧度。
诸葛亮使者没有想到这么多,司马懿是心思多,能够通过字里行间、只言片语去解析出很多信息。
这个东西没办法深入去说,需要生活阅历才能明白怎么去看。
这里只能说,一个人他是什么样的人,一定会反映到他具体做事上。
同理,反过来,人在做事过程中,事情处于什么情况,同样也会反应到他日常行为中。
这个可以叫共轭。
从诸葛亮使者的回话,司马懿能够看出什么来?
吃得少、睡不好,只是一部分而已。
最关键的事,司马懿已经看出来,这次诸葛亮的北伐已经陷入了困局,诸葛亮极度焦虑。
还记不记得之前文章提到过的一个点。
人做事的时候,一旦陷入焦虑烦躁或觉得事情开始不可控,这个时候人会倾向于做点什么来找感觉,亦或者说寻求心理上的平衡。
比如说诸葛亮这个大事小事一把抓,就是一种体现。
大家不要觉得诸葛亮好似神一样,诸葛亮也是人,只要是人就会有人的各种各样毛病,这点要客观辩证的去看待。
咱们再具体一点,使者只说了诸葛亮对二十仗以上的刑罚都自己抓,为什么会如此。
诸葛亮北伐以汉中为基地,大量士兵长期驻扎在汉中,而家眷都在成都。
士兵常年在外回不了家,这个怨气可想而知,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重大问题。
而诸葛亮因为威望够,只有自己抓才能让被罚之人心服口服。
所以,诸葛亮不得不如此。
【闲扯】上面材料,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,能说的东西也有很多,但展开来说又容易偏题。
最后,以司马光引用上面这段材料的用意来结尾。
宋代的政治生态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士大夫地位极高话语权很重,从士大夫的角度是希望皇帝垂拱而治,尽可能的不参与具体事务,只做最高的裁决者而已。
因此,诸葛亮这事在司马光看来就是一个最好的方面教材。
皇帝你看,诸葛亮这样传奇的人物,他自己什么事情都自己搞,你看他累得什么似的。
皇帝你比诸葛亮还厉害吗?你自己知道不如诸葛亮,那就把事情交给我们来吧。
具体到诸葛亮如此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什么坏处,个人认为有四个方面。
其一,作为领导如果大小事都你来管,下面会无所适从,不知道干什么,久而久之反而形成对领导的依然。
其二,领导参与越多,其实是对下面积极性的打压,员工素质也锻炼不出来。
其三,领导工作有侧重,重点在人事、制度建设与优化提效,做具体事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,但对整个组织而言并不是好事,作为领导更主要的是要对组织负责。
其四,从比较优势的角度上来说,领导去做一些具体琐碎的事,其实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,性价比并不高。
当然,还有其他的,这里不继续说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